6个字的词语
共 840 个 六词语
-
中国小说史略 [ zhōng guó xiăo shuō shǐ lüè ]鲁迅著。二十八篇,系作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后编入《鲁迅全集》。[查看详情]
-
拉大旗,作虎皮 [ lā dà qí , zuò hǔ pí ]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查看详情]
-
中日甲午战争 [ zhōng rì jiă wǔ zhàn zhēng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而得名。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久,辽东半岛陷落。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查看详情]
-
劳动技术教育 [ láo dòng jì shù jiào yù ]使受教育者形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中国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学到一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学会使用一些生产劳动工具的技能。[查看详情]
-
赶人不可赶上 [ găn rén bù kě găn shàng ]亦作“赶人不要赶上”。[查看详情]
-
狼牙山五壮士 [ láng yá shān wǔ zhuàng shì ]抗日战争时期,在狼牙山抗击日军、建树壮烈业绩的五位八路军战士。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奉命在河北易县西部的狼牙山阻击日伪军的进攻,掩护地方机关及群众转移。全连苦战一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掩护连队撤退,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带领四名战士,把敌人引上悬崖。他们打退敌人四次冲锋,毙伤日军九十余人,最后弹尽路绝,誓不投降,砸坏枪支,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负伤遇救,人们誉称他们为“狼牙山五壮士”。[查看详情]
-
百闻不如一见 [ bă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听别人述说千百遍,不如亲眼看一次来得真确。也作「千闻不如一见」。[查看详情]
-
一马不被两鞍 [ yī mă bù bèi liăng ān ](谚语)比喻贞洁女子不再嫁。语出也作「一马不被双鞍」、「一马不跨两鞍」。[查看详情]
-
知识密集工业 [ zhī shí mì jí gōng yè ]即“技术密集工业”。[查看详情]
-
戴着斗笠亲嘴 [ dài zhe dǒu lì qīn zuǐ ]歇后语。意谓差得远,够不着。[查看详情]
-
半导体整流器 [ bàn dăo tǐ zhěng liú qì ]用硒、氧化亚铜、锗、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整流器。氧化亚铜整流器常用于电流很小的场合,如测量仪表中;硒、锗、硅整流器用于电流较大的场合;大电流的场合则用可控硅整流器。[查看详情]
-
推挽式放大器 [ tuī wăn shì fàng dà qì ]一种功率放大器。由一对参数相近的晶体管,交替工作在信号的正、负两个半周期成一推一挽形式的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在乙类状态,两管集电极电流交替出现并合成在负载上,输出功率和效率大于单管功率放大器。[查看详情]
-
多元假说方法 [ duō yuán jiă shuō fāng fă ]由已有几个假说而提出新的假说的方法。它主张比较几个相互竞争的科学假说并吸取各个科学假说的长处,以摆脱单一科学假说的局限性。[查看详情]
-
一传十十传百 [ yī chuán shí shí chuán băi ]宋·陶谷《清异录·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原指疾病传染,后泛指言语、消息等展转相传。[查看详情]
-
热带雨林气候 [ rè dài yǔ lín qì hòu ]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热带雨林气候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热带雨林气候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查看详情]
-
毛泽东诗词集 [ máo zé dōng shī cí jí ]1996年出版。收旧体诗词六十七首。表达了作者崇高的志向,也歌颂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想像丰富,语言凝练,具有雄浑、豪放、壮美的风格。[查看详情]
-
区域经济政策 [ qū yù jīng jì zhèng cè ]一国为解决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利用财政手段协调各地区间的利益关系,组织区域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采取扶贫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等。目标是既使国家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又能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查看详情]
-
未可同日而语 [ wèi kě tóng rì ér yǔ ]差别很大,不能相提并论。也作「不可同年而语@@@不可同日而语」。[查看详情]
-
三折肱,为良医 [ sān zhé gōng , wéi liáng yī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查看详情]
-
一而二,二而三 [ yī ér èr , èr ér sān ]由一点推想到其他的事,一件一件的推演下去。[查看详情]
-
哲学基本问题 [ zhé xué jī běn wèn tí ]也称“哲学根本问题”。指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由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内容为: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人是否能认识现实世界,是否能正确地反映现实。[查看详情]
-
客观唯心主义 [ kè guān wéi xīn zhǔ yì ]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主张有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或“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或“理”的体现或产物。[查看详情]
-
空想社会主义 [ kōng xiăng shè huì zhǔ yì ]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法等国。主要代表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尖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提出,但他们又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和示范试验来实现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许多进步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该词又常与“空想共产主义”通用。[查看详情]
-
一客不犯二主 [ yī kè bù fàn èr zhǔ ](谚语)一件事由一个人承当到底,不麻烦第二个人。也作「一客不烦二主」。[查看详情]
-
同生死,共患难 [ tóng shēng sǐ , gòng huàn nán ]一同生死,一同经历磨难。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查看详情]
-
能量守恒定律 [ néng liáng shǒu héng dìng lǜ ]旧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运动的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同细胞学说、进化论一起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查看详情]
-
祖国,我回来了 [ zǔ guó , wǒ huí lái le ]诗歌。未央作。1953年发表。作品以一位志愿军战士回国跨过鸭绿江桥时的特定感受,抒发了志愿军战士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感情。作品善于提炼“典型瞬间”,并以直抒胸臆与反覆咏唱为基本抒情手段,表达了炽热的时代情感。[查看详情]
-
明人不作暗事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 ]正直的人不干不可告人的勾当。[查看详情]
-
中俄伊犁条约 [ zhōng é yī lí tiáo yuē ]即《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强占中国伊犁地区,崇厚奉命谈判擅签《里瓦几亚条约》,仅收回部分土地,而划失土地甚多,另偿付“兵费”五百万卢布。清政府改派曾纪泽修约,争回了一部分土地,“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通过此约及其后的界约,沙俄又割占七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查看详情]
-
东汉通俗演义 [ dōng hàn tōng sú yăn yì ]一称《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讲史小说。明代谢诏作。十卷,一百四十六回。情节起于王莽建立新朝,终于汉桓帝。对光武中兴尤多着墨。多取材于史书与前人同类小说。[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