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ù shì

注释

拼音
zhù shì
注音
ㄓㄨˋ ㄕˋ
词性
动词
繁体
註釋
近义词
解释 诠释 评释 凝视 审视 凝望 谛视 凝睇 注解 解说 瞩目 说明 注意
反义词
正文

注释的意思

词语解释

注释zhù shì

  1. 解释字句文字

    note; footnote; annotation;

  2. 用文字解释字句。

    annotate; explain with notes;

引证解释

  1. 解释字句的文字。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唐•刘知几 《史通·补注》:“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文言美辞,列於章句,委曲叙事,存於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廖仲恺集>前言:“文中的外国地名、人名,与现在通用译名颇不一致,为保持原貌,未加改动其中重要的作了简略注释。”

  2. 用文字解释字句。

    《隋书·文学传·潘徽》:“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
    宋•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陶潜 《读山海经十三首用事,今本差误,各为注释之。”
    明•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 朱子天文歷律度数无不究悉,仍好为文,工於诗,工於笔札,如楚词、 韩 文,亦皆注释。”
    1. 解释字句的文字。 宋•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旧 蜀 本 杜 诗,并无註释。”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於一一音,有一一説,不达註释,可以达用。”
    《瞿秋白文集编辑委员会《<瞿秋白文集>序》:“在文集的各部分编者曾经加了一些註释。”

  3. 用文字解释字句。

    《明史·顾鼎臣传》:“进讲 范浚 《心箴》敷陈剴切。帝悦,乃自为註释,而 鼎臣 特受眷。”
    清•昭槤 《啸亭杂录·纯庙博雅:“每一诗出,令儒臣註释,不得原委者,许归家涉猎。”

国语辞典

注释zhù shì

  1. 解释文句的意义

    《隋书·卷七六·文学传·潘徽传》:「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误,各为注释之。」

    解释

  2. 解释文句意义的文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唐·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网络解释

注释 (汉语词语)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介绍评议的文字。为古书注释开始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分得较细,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包含的内容很广。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对象。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有双行夹注和夹注。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读者查考注释教科书应用广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学术作品中的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指对文章或书籍中某一部分词句进一步说明,但为了防止冗杂而把它放在段落之外(文末或页边)。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劳动

注释的字义分解

  • 拼音 zhù 部首 总笔画 8

    ["灌进去。 ~入。~射。大雨如~。(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 ~视。~目。~意。用文字来解释词名。 ~解。~释。~音。夹~。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 ~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记载,登记。 ~册。~销。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 下~。赌~。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 一~钱。"]详细解释

  • 拼音 shì 部首 总笔画 12

    ["解说,说明。 解~。注~。~文。~义。消除,消散。 ~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放开,放下。 ~放。保~。手不~卷。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氏。~教。~子(和尚)。~藏( zàng )(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典。"]详细解释

注释的分字组词

注释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