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ǐ dú

尺牍

拼音
chǐ dú
注音
ㄔˇ ㄉㄨˊ
词性
名词
繁体
尺牘
近义词
文书 信件 书信 竹简 函件 信札 书函 文牍 书札 书翰 书牍 尺素 尺简 尺书 翰札 函牍 简牍

尺牍的意思

词语解释

尺牍chǐ dú

  1. 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汉书·陈遵传》寄长怀于尺牍。——杜笃《吊比干文》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引证解释

  1. 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

    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驛马令作草书尺牘十首。”
    李贤 注:“《説文》云:‘牘,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胡昭 善史书,与 钟繇、邯郸淳、卫顗、韦诞 并有名,尺牘之迹,动见楷模。”
    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尽其情也。”
    明•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一圣君、一贤相,书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满一尺牘;今志 会稽 者,书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数十纸而未终。”

  2. 信札,书信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緹縈 通尺牘,父得以后寧。”
    南朝•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禰衡 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唐•欧阳《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於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牘进退於人乎?”
    宋•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七:“尝有应制科人 成鋭,集诗三篇,国子博士 侯君 以献於 随,随 览之,乃亲笔尺牘答 侯君。”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有同辈相告之词,则为书启尺牘。”
    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看 郑板桥 《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 袁中郎 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

  3. 文辞

    南史·蔡景历传》:“景歷 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牘,工草隶。”
    资治通鉴·汉灵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 鸿都门 下,后诸为尺牘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
    金•元好问 《中州集·刘勋》:“少宣 长於尺牘,落笔皆有可观。”

  4. 墨迹字迹

    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询 初效 王羲之 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牘所传,人以为法。”

国语辞典

尺牍chǐ dú

  1.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管辂尺牍倒陈遵。」

    函牍 信札 尺素 书翰 书信

网络解释

尺牍尺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chǐ dú,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信札,书信;文辞或者墨迹,字迹。木牍的规格记载有几种,但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牍、尺鲤、尺笺、尺翰、尺书等多种称谓其中尺牍用的最早也最多,故成为信件代称

尺牍的字义分解

  • 拼音 chǐchě 部首 总笔画 4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 ~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量长度的器具。 竹~。像尺的东西。 铁~。仿~。戒~。形容微少或短小。 ~布。咫~天涯。","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详细解释

  • 拼音 部首 总笔画 12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 文~(公文)。尺~(书信)。案~。古代乐器名。"]详细解释

尺牍的分字组词

尺牍的相关词语